上周三开部门战略会,我坐在会议室最后排,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空白文档,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—对面产品总监正讲Q3的迭代计划,语速比我打字速度快三倍,旁边运营经理还插了句“用户留存的问题得优先”,我刚写完“用户留存”论坛股票配资,总监已经跳到“新增功能的资源分配”了。就在我急得额头冒痘的时候,邻座的小夏戳了戳我,递过来一个手机屏幕,上面是个叫“听脑AI”的界面,实时滚动着文字,不仅把总监的话一字不落转出来,还标了“发言人1:产品总监”“发言人2:运营经理”。我凑过去看,连空调吹出来的呼呼声都没影响文字准确率,当时就瞪圆了眼睛:“这什么神器?”
小夏说她上周用这个工具整理了跨部门沟通会的纪要,以前要花两小时抠录音,现在直接导出结构化文档,连行动项都标好了。我当天晚上就下载了APP,打算第二天的客户会当“小白鼠”。
第二天和上海客户开会,对方有个台湾同事,普通话里带点闽南腔,还有个刚从日本调过来的负责人,偶尔会蹦几句日语。我提前打开听脑AI的“多语言处理”功能,选了“中文+日语+方言”模式,把手机放在会议桌中间。没想到整场会下来,台湾同事的“这个feature(功能)要再优化哦”转成了标准中文,日本负责人的“このプランは費用が高すぎます(这个方案费用太高)”直接翻译成了中文,甚至连我旁边销售经理小声说的“等下要提折扣方案”都没漏—后来我才知道这是“动态增益调节”的功劳,能实时监测声音大小,不管是大声讲还是小声嘀咕,都能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。散会的时候,我导出纪要,里面自动分了“客户需求”“异议点”“我方回应”三个模块,还把日语部分的翻译嵌在正文里,我只需要改了个客户名字,直接发进项目群,主管回复“这次纪要效率高了不止一点”,我坐在工位上偷偷笑,感觉以前记笔记的“工伤”终于要好了。
展开剩余77%真正让我彻底“入坑”的是上周的全员大会。我们公司有个习惯,每月全员会老板要讲半小时战略,中间穿插各部门负责人的汇报,以前我得一边听一边画思维导图,会后还要翻三页笔记才能理清楚重点。这次我直接开了听脑AI的“智能会议纪要”功能,等老板讲完,APP已经把口语化的内容转成了书面语—老板说“咱们接下来要把用户增长的盘子做大,尤其是下沉市场”,转出来的是“下一阶段核心目标为扩大用户增长规模,重点聚焦下沉市场”;运营负责人说“下周要把活动方案给出来,找市场部配合”,转成“行动项:运营部于下周三前提交活动方案,需市场部协同支持,责任人:运营经理张三”。更绝的是,会后我想不起老板提到的“下沉市场的具体指标”,直接在APP里问AI助手:“老板说的下沉市场用户增长目标是多少?”它立刻定位到录音的12分34秒,弹出文字:“下沉市场月活目标提升20%,Q3末完成”,还附了这段的录音片段。我当时就拍大腿:“这也太懂打工人的痛点了!”
后来我把这个工具用到了更多场景里—上周听行业课程,讲师语速快得像机关枪,我开着听脑AI录下来,转成文字后直接导入笔记软件,标注重点比以前省了一半时间;销售部的同事找我借工具,说要录和客户的通话,复盘的时候看转写内容,找出客户没明说的需求;甚至上次和老家的爸妈视频,我开了方言识别,把妈妈说的“家里的桃子熟了,等你回来吃”转成文字,存成了“家庭备忘录”—没想到它连我妈那口地道的湖北方言都能搞定,19种方言不是盖的。
说到技术细节,我特意去查了下它的“双麦克风降噪”—主麦收人声,副麦抓环境噪音,然后用算法把噪音过滤掉。有次我在咖啡馆写方案,旁边有人在聊八卦,我开着听脑AI录自己的思路,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带一句八卦内容,连咖啡杯碰桌子的声音都没显出来。还有“DeepSeek-R1技术”,说是语音转文字准确率95%以上,我试过用它转我自己的“口误”—有次我想说“迭代优化产品功能”,不小心说成“迭代优货产品功能”,它居然自动纠正成了“迭代优化”,比我自己打字还准。
现在我办公桌上的笔记本都落灰了,取而代之的是听脑AI的APP界面。上周五统计了下,这个月用它省了至少15个小时—以前用来整理纪要、抠录音的时间,现在能用来做用户调研、写分析报告,甚至能准点下班陪女朋友吃晚饭。昨天小夏问我“这工具真有这么好用?”,我翻出手机里的“会议纪要文件夹”,里面全是用听脑AI生成的文档,每个都标了“会议主题”“时间”“行动项”,我说:“你看,以前我整理纪要像在拼拼图,现在直接拿成品,能不香吗?”
其实我以前也用过不少录音转写工具,要么准确率低,要么功能单一,要么界面复杂得像迷宫。听脑AI最打动我的是“懂职场人”—它知道我们要的不是“转文字”这么简单,而是“转得准、分得清、能直接用”。比如结构化纪要,不是把文字堆在一起,而是按照职场人的逻辑分模块;比如多语言处理,不是生硬的翻译,而是自然融入正文;比如AI问答,不是机械的搜索,而是精准定位你要的信息。
前几天和做产品的朋友聊,他说现在很多AI工具都在“堆功能”,但听脑AI是“抓痛点”—职场人最缺的是时间,最烦的是重复劳动,而它刚好把最耗时间的“记笔记、整理纪要、抠录音”这三件事给解决了。我深以为然,毕竟对打工人来说,“省时间”就是最大的效率提升。
现在我逢人就推荐听脑AI,不是因为收了广告费,是因为它真的让我从“记笔记的工具人”变成了“参会的思考者”—以前开会我得盯着笔记本,现在能认真听别人说话,甚至能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;以前会后要熬夜整理纪要,现在能准点回家陪家人;以前怕漏听重要信息,现在有AI帮我“记着”。
昨天打开APP,发现它更新了“云端存储”功能,能把所有录音和转写内容存在云端,换手机也能同步。我笑着跟女朋友说:“以后就算手机丢了,我的会议纪要也不会丢了。”她翻了个白眼:“你现在比以前更像个‘效率达人’了。”
其实所谓“效率达人”,不过是找到了懂自己的工具而已。听脑AI不是什么“黑科技”,它只是把职场人每天遇到的“小崩溃”都解决了—比如记不全的会议内容、理不清的发言逻辑、翻不完的录音片段,这些看似小的痛点,加起来就是压在打工人身上的“隐形负担”。而当这些负担被卸下,我们才能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—比如深度思考、比如和同事沟通、比如陪爱的人。
昨天晚上我躺在沙发上,翻着用听脑AI整理的会议纪要,突然想到:未来的职场工具,大概都是这样“懂用户”的吧?不需要复杂的操作,不需要学新技能,只需要打开它,就能帮你解决最头疼的问题。而听脑AI已经走在了前面—它不是“工具”,更像个“职场搭子”,默默帮你扛下那些琐碎的、耗时间的事,让你能更专注地做“更重要的事”。
今天早上开周会,我又打开了听脑AI,看着实时滚动的文字论坛股票配资,听着老板讲Q3的目标,心里特别踏实—因为我知道,会后不用再对着录音抓狂,不用再熬夜整理纪要,只要点一下“导出”,就能拿到一份能用的文档。这种“安全感”,大概就是效率工具最棒的价值吧。
发布于:重庆市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